• 汽车电机测试
  • 发电机组
  • 负载箱测试专家
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热点新闻

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构建本土化特征的零部件产业链协作模式
〖 2015-05-09 | 点击  〗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零部件企业数超过1 万家,其中规模企业不到6000 家。外资背景的企业(独资45%,中外合资55%)占规模企业数的20%,而其市场份额却高达70%以上。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市场份额不足30%(其中90%的产品集中在中低端),且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外资市场份额高达90%,其中发动机管理系统、ABS 等核心零部件,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是95%和90%以上;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零部件快速涌现,基本垄断了关键与核心技术,中国品牌零部件有边缘化的趋势;掌握关键与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中,拥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占整个产业的四分之三以上(外商独资企业占40%、中外合资企业占35%左右),非核心零部件集中在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
  12 月16 日,2014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在湖北鄂州召开。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汽车产业也进入新的增长方式的背景下,怎样做大做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处理好整零关系,在新的时期被赋予了新的色彩。会议期间,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
  基本体系已建立 顶层设计是关键
  中国工业报: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概括来说目前是一种什么状态?
  叶盛基: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基本覆盖了绝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等各大整车集团已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零部件供应体系,并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及特色的零部件集团企业,例如一汽富奥和富维零部件、东风零部件、上汽华域零部件、广汽零部件、北汽海纳川零部件集团等。
  同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创新努力,在动力总成及附件系统、电子电气和灯具系统、悬架和行驶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身及附件和通用件等主要零部件方面都涌现出不少的优秀骨干企业,其中包括:潍柴、玉柴、一汽锡柴、法士特、福耀汽车玻璃、戴卡车轮,万向、宁波华翔和中航零部件,以及航盛和均胜汽车电子等一大批崛起的企业,以及各大汽车整车企业自主发展起来的动力总成系统零部件等,这些都将是中国汽车零部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基础。
  中国工业报:从汽车产业政策上看,当前是不是最好的时期?
  叶盛基:汽车的技术含量主要体现在关键与核心零部件上,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目前,国家缺乏对汽车零部件产业战略转型升级的系统规划,缺乏鼓励和支持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和生产的相关配套政策,促使汽车零部件企业独自苦撑发展,不能形成合力,不能有的放矢地对特定关键零部件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和实现突破,这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滞后整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工业报:在核心技术领域,您认为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做得怎样?
  叶盛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品牌零部件质量虽有了很大提高,但中国品牌零部件质量水平与外资企业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面对消费者对产品要求越来越苛刻,面对国家节能、环保、安全法规等方面要求的日益严格,面对来自整车企业配套采购质量要求的不断强化,以及包括来自汽车三包规定的要求,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全面提升质量的压力。
  对于整车企业,谁掌握的核心技术更多,谁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对于零部件企业,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将受到整车企业的重视。零部件企业具备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能力,已成为进入整车配套体系的基本要求。面对未来,要求零部件企业拥有基本开发能力的同时,还应拥有超前技术开发能力。竞争的加剧加速了产品的升级换代,这就要求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不断自主创新、不断技术进步,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为此,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发展将面临严重考验。
  创新研发不懈怠 管理提升不敷衍
  中国工业报: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需要怎样提升研发能力?
  叶盛基:汽车零部件产业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大批量、大投入、回收期较长等特点。毫不讳言,一些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对产业认识不足、缺乏战略规划、实际投入不够、追求短期效益,加之在研发、生产、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缺失等,造成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与外资企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相当部分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把仿制作为主要手段,误以为产品核心技术靠仿制就可以掌握,不重视研发投入。不掌握核心技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很难达到整车配套要求。加之缺乏与上游产业的合作,尤其是与上游关键原材料、元器件企业的合作困难,严重影响了汽车零部件开发能力的提升。切实强化战略投入,加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时不我待。
  中国工业报:在生产运营中中国零部件企业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
  叶盛基:相当部分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在质量、体系、过程管理中执行的标准与欧美日韩等高端企业标准存在差距。生产方式的落后是影响中国品牌零部件产品性能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精益生产方式得到世界各大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广泛应用。目前部分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阶段,缺乏对工艺系统的研究和持续改进,过程控制能力不足,很难生产出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
  所有零部件企业为满足汽车整车企业要求都实施了ISO9000、ISO/TS16949 认证,但部分企业获得认证的目的性认识不足,管理体系执行力不够,体系运行绩效差,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
  提升创新与应用能力由制造向创造转变
  中国工业报:面向未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总体发展设想是什么?
  叶盛基:到2025 年,建立完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形成基本完整的(覆盖主要总成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产品研发体系,形成以先进生产性服务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实现智能化生产和绿色制造,基本实现中国零部件产业由制造向创造的战略转变。
  中国工业报:从战略层面思考,今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在哪些方面?
  叶盛基:未来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战略的基本任务是提升零部件产品技术创新及应用能力,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点发展动力总成及汽车电子零部件,大力推进动力总成及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创新,重点开展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新型材料及结构研究,推进关键零部件产品设计和制造,健全零部件产品性能检测体系。
  二是支持动力总成的升级发展,以低排放、低油耗、低噪音为目标,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重点提升动力总成模块化研发和制造能力,优先发展发动机管理系统,以及活塞、气门、机体、连杆、曲轴、凸轮轴和涡轮增压器等。
  三是重点提升自动变速器(多挡AT 或DCT),大力发展双离合器模块、控制模块和扭振减震齿轮、轴承、齿轴等。
  四是大力支持汽车电子电器的发展,以安全、舒适、环保为目标,提升产品智能化程度,优先发展车身集成控制系统、智能和高可靠性传感器,以及各类主动安全类零部件。
  五是积极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燃料电池及电机电控零部件及电池管理系统等。到2020 年,动力总成及汽车电子零部件基本实现产品本土化生产制造与自主品牌汽车的搭载应用。
  建立良好市场秩序 构建本土供应体系中国工业报:在市场供应体系和产业协作模式上有哪些想法?
  叶盛基:维护零部件市场秩序,积极规范市场价格,制定完善质量鉴定标准,强化汽车零配件市场主体监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构建长效监管机制,规避现有市场的垄断供货、关联交易、存兑或拖欠付款现象,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培育零部件产品品牌力。鼓励零部件企业做精做强自己的品牌,提高零部件品牌价值,着力突出品牌的个性化,通过差异化的选择促进零部件企业的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到2020 年,重点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产品品牌。提升中国品牌零部件产品配套率。鼓励中国品牌零部件向高端转型,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形成具有本土化特征的零部件产业链协作模式,通过有效措施鼓励整车企业采购中国零部件产品并搭载应用,提升中国品牌零部件产品配套率,实现2020 年产品综合配套率超过45%、2025 年50%以上。(来源:内燃机工业协会)
【返回】【打印】
>